隨州網
標題:
跨越晚清到民國的“廖三家”
[打印本頁]
作者:
醉花陰
時間:
2016-5-26 16:43
標題:
跨越晚清到民國的“廖三家”
本帖最后由 醉花陰 于 2016-5-26 16:48 編輯
從晚清到民國期間,廖臨軒、廖石庵、廖復初祖孫三代在應城經營“廖信記”、“廖愛記”、“廖利記”膏鹽礦業(yè),人們習稱“廖三家”。廖氏祖孫三代三個商號,一業(yè)相傳,跨越大半個世紀,對應城膏鹽礦業(yè)影響較大。
廖氏是隨縣(今隨州市)環(huán)潭廖家寨人。廖家寨族長為廖臨軒之父,人稱“廖老太爺”,是廖家寨一方“土皇帝”,也是一個虔誠天主教徒。老太爺長子廖臨軒生于1855年,少時熟讀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卻秀才不第;20多歲時,也篤信天主教,成了傳教士捧經者。1882年,廖臨軒隨天主教意大利籍康神甫來應城,住在臥虎崗壩子上(位于今城北街辦紅堂村)傳教。一個偶然,廖臨軒依仗洋人幫徐姓峒商打贏官司,徐氏在人勝礦不勝的窘迫中,答應將封峒蓄鹵的“惠然井”以12000串賣給廖臨軒。當臨軒將此情告知家中堂兄弟時,引起強烈爭議,其堂兄弟都持反對意見;這時,臨軒妻子毛氏則全力支持丈夫。這毛氏是毛家老灣地主的獨生女,在家讀過一些詩文,知書達禮,處事頗有見地。她對著眾人,落地有聲地說:“你們怕虧了,我不怕!真要虧了,就用我毛姓田產來抵,不損廖家祖業(yè)!”毛氏幫助臨軒攜資到應城買下“惠然井”,開始廖家膏鹽業(yè)經營路。
廖臨軒花巨資買下“惠然井”,又出錢修建鹽棚廠房。因信奉天主教和康神甫的關系,也因幫徐家打官司緣分,廖臨軒在壩子上很快得到徐姓等人支持,也迅速發(fā)展一些教徒。為此,他又花錢在壩子上建筑一棟三間平房(即應城壩子上“紅堂”天主教堂),專供傳教士傳教。廖臨軒就住在壩子上“惠然井”鹽廠,并立商號“廖信記”,主持汲鹵熬鹽。
“惠然井”鹽峒鹵水特別濃,熬出來的鹽既純白又高產,鹽價高,銷路好,盈利頗豐。這既有機遇,也有管事陳子亭所起重要作用。廖臨軒采取“以廠養(yǎng)廠,母雞下蛋”辦法,以“惠然井”鹽峒所賺錢作資本,請人在壩子上新開“三斗丘”、“五斗丘”、“東堰角”、“余家山”、“景家橋”5對峒。廖臨軒大發(fā)其財,從1882年到1920年,在近40年時間里,廖家田產從原來700石增加到1000石;在廖家寨建天主教堂一座,能容教徒500人做彌撒;在武昌城后補街購置三間兩進瓦房一棟。廖臨軒膝下有5子,其中三子、四子幼年即逝,長子、五子中年夭亡。1919年,他年近7旬,自感心力不濟,便將二子石庵召到應城承繼其業(yè);他和妻子毛氏就住進武昌后補街。廖臨軒于1924年病逝。
廖石庵生于1888年。少時上過隨縣學堂。因兄弟相繼去世,他20歲成家后,就在廖家寨協(xié)助其母毛氏掌管和料理田產祖業(yè)。時至1919年,他剛過而立之年,就奉父命來到應城,承接父親開創(chuàng)的“廖信記”全部膏鹽產業(yè)。除“惠然井”鹽峒繼續(xù)熬鹽外,廖石庵又將“三斗丘”、“五斗丘”、“東堰角”3對膏峒封峒浸水,汲鹵熬鹽;因“余家山”、“景家橋”兩對峒膏層厚、膏質好,繼續(xù)采膏,并在應城灣上和漢口硚口設置膏號,轉運和自銷石膏。1920年到1930年,也就是石庵接手后頭10年,應城膏鹽兩業(yè)均處于興盛時期,“廖信記”膏峒鹽棚收入均好。與此同時,石庵開始籌建“廖愛記”新業(yè)。他選擇丁家崗附近趙家上塝,采用從地面斜著打下去的辦法,稱做“百步三丈峒”(即前行一百步就有三丈深),到10丈深就可見膏層,到50丈深就有好幾層,峒開成后,定商號為“廖愛記上!;一年后,他又在趙家下塝開一對峒,定商號為“廖愛記下!薄1925年,他在漢口結識漢陽鐵廠某老板。這位老板為銷售生鐵,派技術員到應城膏鹽峒上安裝熬鹽的鋼管和鐵鍋。借此機會,石庵投資在城關北門外買下吳姓一棟坐西朝東的平房并擴建,前后共有5重,前沿街心后臨河邊,沿街門面營業(yè),二、三重堆貨,四、五重后院作生產鐵鍋場地,定商號為“廖永盛”。“廖永盛”于1926年正式開張,鋪面銷鐵鍋、瓷器,后院作坊雇請鐵匠師傅打鐵鍋,生意興旺,直到1938年應城淪陷后停業(yè)。1936年,石庵又在城關北門外開雜貨鋪“鴻順永”,經營海帶、銀魚、油糖醬醋、水煙等雜貨,兼設糕餅房,自制各種糕點醬品,這些為峒上伙房和工人所必需,日銷量很大。石庵還利用其父臨軒在武昌后補街購置的房產,開設“永盛”印刷館,為教會承印“圣經”、“教義”等書籍,經營時間達5年。
廖石庵的管事張方城是其姨侄,20多歲時即在環(huán)潭鎮(zhèn)從商。1942年,石庵妻子李氏由廖家寨來應城“內助”石庵,帶來張方城。方城來應不久,就與應城商界、政界等方面頭面人物結交甚好。應城淪陷后,石庵離開應城,廖家膏鹽礦業(yè)由方城主持。他與日偽縣長周明欽、偽警察局長劉文彬等相處極好,特別和劉文彬有“金蘭”之交。他多方周旋,把“廖信記”膏鹽峒廠歸入周明欽主辦的鹽業(yè)公司制鹽總廠,使之在日偽時期未被日軍燒毀,并保持生產。在日偽對食鹽嚴加封鎖時期,他也私下給新四軍送些鹽和“抗日樂捐”款。他在“廖信記”、“廖愛記”當管事、總管事達20年,一直“盡忠盡職”,按額定工資收入養(yǎng)家糊口,所賺錢全部送交石庵妻子李氏收訖;直到1943年石庵去世后,他才挖走“廖信記”資財。1945年日軍投降后,方城脫離廖家另立門戶,在西山開辦鹽廠,在城關北門外開設“大公綢緞鋪”。
廖石庵去世后,留下膏峒5對、鹽廠4座,在應城城關有3處房產,在武漢有兩處房產,店鋪2個,天主教堂2座;在隨縣有良田5000多畝,估計總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。廖石庵有4子2女,在購得漢口岳飛街11號樓房后,他便攜帶妻兒常住此處。其妻李氏是一位擅長社交的女性,住進岳飛街后不久,便與住同一街的漢口地皮大王劉強的哥嫂相識,且過從甚密。隨后,劉強哥嫂納石庵長子廖仲琴為婿。廖仲琴曾出任日偽應城膏鹽公司總務科長,經收廖家膏鹽業(yè)盈利;1945年抗戰(zhàn)勝利后,他赴法國。
廖復初是廖臨軒長門長孫,石庵的親侄,生于1908年,其父廖海門中年去世。復初幼時在廖家寨讀私塾,后進隨縣初中和武昌文昌中學就讀。1924年,因祖父臨軒在武昌病故,祖母毛氏返回廖家寨;剛過20歲,祖母就叫復初來應城,襄理二叔石庵經營膏鹽礦業(yè)。到應城不幾年,復初就以“廖信記”、“廖愛記”大少爺和老板身份,先后出任應城膏鹽公會執(zhí)委和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,與“陳元記”陳愚安、“德余堂”楊友吾、“蔣富記”蔣繼先,并稱應城峒商“四大少”。
應城淪陷后,復初回到廖家寨,伴隨祖母毛氏料理田產。這位毛氏是位很有膽識女性,從年輕時大膽支持丈夫到應城買峒,到戰(zhàn)亂時已年逾9旬,丈夫已去世20余載,她都能將廖家產業(yè)和家務掌管得井井有條?箲(zhàn)中,廖家寨是國民黨第五戰(zhàn)區(qū)轄地,堅持抗日的127師師長陳離就住廖家。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也常在廖家寨子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(zhàn),廖家也在共產黨統(tǒng)戰(zhàn)政策感召下,支持和參加一些抗日活動。1940年,毛氏和復初就支持在應的“廖信記”鹽廠,一次送交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食鹽5000公斤,另一次送交應城抗日民主政府日幣1萬元。1945年冬,王震將軍率領中原軍區(qū)2縱359旅,繼攻克棗陽后,撤回隨縣洛陽店、環(huán)潭休整時,已是無米舉炊。這時,鄂豫邊區(qū)鄂北專署專員李實來到廖家寨,找毛氏求援幾萬斤糧食。毛氏聞聽李實專員說明來意,把一大串鑰匙往桌上一放,大聲道:“專員,你們共產黨作得對,新四軍打得好,只要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,幾萬斤糧食算得什么?”接著對侍女道:“喊管家來,馬上開倉,給新四軍送糧;仡^開筵,為專員和貴客洗塵!”抗戰(zhàn)勝利后,廖復初重返應城,繼承和主持全部產業(yè),首先將“廖信記”在壩子上的5對膏峒,從日偽膏鹽公司制鹽總廠清理和接收過來,自主經營,月產鹽3萬多斤,并于1946年春選地開鑿“福利井”膏峒,半年時間打成,立商號為“廖利記”。至此,廖復初才真正開始經營自己的膏鹽礦業(yè)。
廖復初作為“廖利記”老板,偶爾也到峒上看看。年老時憶及峒下情景,深感愧疚,他說:“以前認為廖家的興盛是一家三代苦心經營的結果,卻不知廖家的資產浸透了礦工的血汗,是無數礦工付出極其艱苦的非人的勞動甚至生命換來的!1947年,“廖利記”膏峒停產,復初只得封峒蓄水;隨后,將“廖信記”、“廖愛記”、“廖利記”所有6座鹽廠,分別交謝子進、楊國威、張明哲等管事全權經營。他自己住進“鴻順永”雜貨鋪悉心經營雜貨業(yè),盈利可觀。這時,廖復初作為“鴻順永”雜貨鋪老板,躋身于應城商界,并被推舉為縣商會會長,并于1947年10月以商會代表,當選應城縣參議會參議員。1949年3月應城解放,廖復初與其它私營老板一樣,停業(yè)觀望。
1949年10月,新中國成立后,“廖三家”“6座鹽廠,在礦區(qū)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,相繼恢復取鹵熬鹽!傍欗樣馈彪s貨鋪也在城關繼續(xù)營業(yè)。結束應城土法熬鹽歷史后,廖家鹽廠于1952年初自行倒閉。“鴻順永”雜貨鋪于1955年實行公私合營!傲稳摇睆拇藚R入歷史洪流中……
(真言/整理)
作者:
隨天隨地
時間:
2016-6-8 17:30
隨州名門大戶,應城商界翹楚!
作者:
lyt
時間:
2016-6-23 19:14
文章中的幾位人物鏈接
廖仲琴(1919— ),隨縣澴潭鎮(zhèn)人,出生于武昌。國立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畢業(yè),法國巴黎大學國際公法博士。臺灣當局“外交部”非洲司副司長,“駐中非共和國大使館”大使,國際關系研究所主任秘書。去臺灣后擔任過蔣介石的法文秘書。(蔣介石)
陳 離(1892-1977年)四川安岳人,字顯焯,號靜珊。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炮兵科畢業(yè)。
1915年畢業(yè)于四川陸軍軍官學堂,歷任陳離
陳離
排、連長。在四川軍閥混戰(zhàn)中,不斷升遷,到1925年升任鄧錫侯部旅長,率4個團駐防廣漢、新都兩縣。1927年開始接納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,改造舊部,建設防區(qū)。1930年10月,部隊發(fā)生兵變,受到處分。但仍然營救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。1934年與中共恢復關系,協(xié)助建立川東地區(qū)情報網。紅軍長征時,幫助蕭克率領的紅軍順利通過川境。1937年任一二七師師長,跟隨鄧錫侯總司令出川抗日。到達太原后,與八路軍太原辦事處長彭雪楓接上關系,密切合作。1938年,在滕縣與日軍作戰(zhàn)中右腿負重傷。次年以武器彈藥支援新四軍李先念部隊,事泄,于1940年調回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,并免去軍職。1943年9月任四川防空副司令,次年任成都市市長。1946年因拒絕執(zhí)行省主席張群查封《華西晚報》命令被免職。1947年6月任瀘州行政督察專員。1949年1月又被撤職,回到川西農村,做川軍策反工作。新中國成立后加入民革,任民革中央委員、人大代表、湖北省副省長、中央農林部副部長等職。
歡迎光臨 隨州網 (http://trinity-nz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4